【视界】风暴将至一个近5万亿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或将浮出水面!
于10月12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公司2017年前9个月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4281.7亿元,同比增长89.8%;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715万平方米。紧随其后的万科也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664.5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961.0 亿元。
如无意外,这两家公司非常有可能在今年率先突破5000亿大关,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地产公司,在此背景下,颠覆房地产生产环节的一场变革,也在这两家巨头的积极布局下悄然开启——装配式建筑。
有机构预言一个规模高达5万亿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正徐徐展开,而碧桂园、万科以及绿地等少数房地产行业巨头已经凭借各自的建造工艺,在这个巨大的机会前抢夺位次。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具有绿色环保优势的装配式建筑早已风靡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装配式建筑占比高达90%,而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虽然超过400亿美元,占据全球约25%的市场占有率,即便如此,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目前仅3%左右。
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全国的发展,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
在政府层面的鼓励下,过去十几年发展不温不火的装配式建筑迎来一轮新的风口。根据《“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对“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5%以上”的要求测算,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有望超过80000万平方米,以每平方米2500元测算,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万亿元。一个近5万亿的新型市场或将浮出水面。
作为具备工业流水线特质的装配式建筑,其对于房地产开发而言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缺点也十分突出,除了建造成本高于传统工艺外,也需要建筑施工团队拥有更高的要求。
国内最早进行建筑工艺革新的开发商是万科,该集团早在2003年就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并从集团层面进行了许多工艺尝试和创新,堪称装配式建筑的领跑者。
资料显示,2003年万科成立了万科工厂化中心,致力于研究预制装配式体系,迄今已累计了6项发明专利和8项新型专利。自2007年起,万科开始慢慢地在全国推广装配式建筑。从2013年至2015年底,万科已实现全部在建住宅项目预制楼梯100%、预先制作的构件&部品40%、装配式内墙100%、内外墙抹灰100%的目标。同时,万科还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多个项目和楼盘中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
许多年以来,万科一直是装配式建筑产业上孤独的奔跑者,直到最近两年在市场上势头彪悍并一举夺得今年销售榜榜首的碧桂园出现。
与万科略微抽象的“住宅产业化”口号不同,碧桂园一出场便推出了它的“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虽然同样抽象,但它将“工业化”直观地放到了建筑产业中。
所谓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是碧桂园研发的新型装配和建筑工业化解决方案,以“Sci-tech科学技术创新”、“Safe&share安全共享”、“Green绿色可持续”、“Fine&fast优质高效”为四大核心理念,以装配、现浇、机电、内装等工业化为基础,整合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具空中化装配、全穿插施工管理、人工智能化应用等技术和管理,具有高品质、高速度、低能耗的优点。
一、万科的地杰国际B街坊项目就运用了装配整体式住宅(PC结构),考虑项目特点,经过多次讨论及甄选,不沿用已熟练掌握的内浇外挂体系与PCF体系,探索全新预制剪力墙体系。
预制装配整体式体系(暗柱现浇、墙板预制)优缺点:剪力墙结构体系,利于空间合理分布; 预制率较高;其效率高,施工难度低。
本项目装配整体式住宅(PC结构)设计,相对于传统的现浇剪力墙结构,大多数表现为外围剪力墙、填充墙、空调板及楼梯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后浇混凝土或后灌浆,使之结合形成受力良好的整体结构。节能环保通过采用新材料及新型连接工艺,装配整体式住宅提高了实施工程质量,大大了降低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能耗,节水及减少建筑垃圾、抑制粉尘的效果明显。经测算,采用PC结构的工程,每百平米建筑面积耗材与现浇结构相比:钢材节约437kg ,木材节约0.35m3,水泥节约600kg,用水节约1420kg。
二、碧桂园在距离其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约4公里外的地方,建设了“碧桂园太平洋景建筑工业化系统”(CGPVIBS),项目包含6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工厂,并有望在2018年第一季度建设完成首批3个厂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之一。
相较传统的施工方式,该技术可使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水可节约65%,能源节约37%,钢材节约2%,木材节约85%,垃圾减少59%,污水排放减少65%,生产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基本消除了粉尘和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