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公众意见存分歧 有校长呼吁不能拿孩子做实验
近日,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布视频,抱怨当地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位家长还在视频中晒出午餐,称孩子反馈餐食中的肉非常咸,菜叶发黄,腐竹很酸,孩子根本吃不下。据家长反映,在学生家长自发组成的“预制菜”交流群中,有几位家长反馈孩子吃完学校餐食后出现了腹泻等情况。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媒体科普中国报道,预制菜也叫料理包,就是将可食用原料经过预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产品,根据自身的需求配以各种辅料,可能会使用食品添加剂,具有保质期长、食用方便等特点。从类型上看,预制菜大体上分为4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比如我们平时吃的开袋即食的豆干、鸡胸肉,就属于即食食品;需要用热水浸泡后或者加热后才能吃的方便面,就属于即热食品;经过简单烹调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梅菜扣肉等,就属于即烹食品;按照分量分装的净菜、净肉、辅料等的小炒菜组合,就属于即配食品。
现在我们平时点的外卖大多数都是用即烹食品做成的,等待时间短,送餐快。预制菜优点很明显,一是便捷省去做饭精力,二是对于餐饮经营者能更大程度节约人力等成本,三是食品安全相对更有保障,相对于餐饮门店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预制菜在食材方面会更为安全可靠,在此需提示警醒我们点餐选择大点的餐饮店,购买包装预制菜挑选出正规大品牌商家。
预制菜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瑕疵之处。对于家庭而言,如果预制菜成为每天三餐主要选择,将会让家庭缺少和家人一起买菜、择菜、洗菜的烟火气和氛围感;而且预制菜的口味都是统一的,是根据调查后大多数人的口味喜好来预制好的,不能够实现口味私人化,不足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再有很多预制菜都是经过冷冻保存的,在冷冻的过程中水分凝结的冰晶也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变食物的口感和质地,会让食物吃起来有点“粉”;预制菜的营养较为单一,大多数预制菜为荤食,即便有蔬菜,种类也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都是胡萝卜、豌豆、笋、土豆等储存时间长又不易变色的蔬菜,缺乏绿叶菜。
预制菜虽然方便快捷,但仍然不建议长期三餐都吃预制菜,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①营养不良:上面我们提到了,因为食材种类的限制,导致预制菜的营养较为单一,虽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很好保证,但对于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生物活性成分却较难有更多的保留。这些成分可能会在工艺流程中经水洗、高温杀菌、运输等环节出现较多的流失,到了食客手中还会经过二次加热,营养流失更多。再有,预制菜的主食多为白米饭,难以实现粗细搭配。
②可能会长胖:很多预制菜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以及为了更长的保存期,脂肪含量较高,热量不低。
③增加慢性病风险:饮食经常脂肪摄入过量,会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而盐摄入超标,则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另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大多数花了钱的人预制菜的接受程度高,但更偏好于咸辣口味的品类。咸意味着盐含量高,而辣意味着油含量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吃的预制菜都是高油高盐的,长期吃不利于健康。
9月15日,央视《新闻1+1》当天关注主题是《预制菜,消费者该如何预知?》,节目组邀请了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军。
关于怎么样看待预制菜进校园,尤其是进中小学校园?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表示,中小学生首先是消费的人,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家长应该了解和知晓学校提供的菜品情况。如果学校食堂全部采用外供的预制菜,那么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被剥夺了。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学校应当和家委会或者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等,来保障孩子能够吃到健康的、安全的食品,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军表示,预制菜相关的标准,比如说食品的安全标准、食品的营养标准,包括它的物流过程、工艺流程,这些年我们的祖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健全的。但是目前把炒的菜变成预制菜,我们的祖国在这方面需要把标准能够具体化。目前的标准比较多,加工公司怎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这些标准,具体可操作,这是我们目前要做的。
在《食品安全法》中,“全程控制”是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之一。随着预制菜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仅食品种类更加繁多,食品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只有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建立起全程可控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食品安全夯实消费信心。标准化管理无疑是多元化供给的前提和基础——预制菜,不妨先预制规矩。
中国烹饪协会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预制菜能够直接进行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源头采购,更易实现对原料品质的把控。但在目前实际操作的流程中,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风险任旧存在,时常出现使用劣质食材、生产不规范、卫生不达标、菜品高盐高脂肪、包装材料不安全、菜品变质等情况。
据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专业律师秦辉表示,预制菜在现阶段并不宜销售给中小学生。他认为,根据《民法典》的制度设计,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方位特别保护。因此,是否使用预制菜,是否与学校或预制菜企业签订买卖合同,需要尊重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意见。他还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一整套的综合保护体系,即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到社会保护。他说,如果预制菜作为一种食品可以无一例外销售给任何人,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所强调的特殊保护难免落空。秦辉还提到,近年来预制菜开始步入监管部门视野,但有关规定法律尚未调整跟进。“不管是学校自办食堂,还是采购外包餐食,学校都有管理责任,但这种管理责任的尺度和边界在哪,学校如何有效履行这种职责,法律并不完善。”他认为,这需要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合作,需要《食品安全法》或《食品安全法条例》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围绕预制菜作出相应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9月20日,羊城晚报刊发文章《预制菜进校园,其实是食品安全的提升》引发巨大争议。文章提到,家长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要尊重专业、尊重科学,不要盲听盲信,把渲染恐慌的短视频当作权威。这样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文章还称,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目前造成中国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首要因素,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是降低学校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关键措施。从这个方面来看,预制菜反而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提升。预制菜天然是一个高集中度的产业。大规模工业化的安全程度,肯定是比小农式生产好的。食堂到菜场买菜,所买的菜蔬有没农药超标,谁也不知道;负责采购的员工,有没贪了黑心钱,很难监管;老板赚了黑心钱,被发现了,大不了换个地方。但预制菜大厂,采购面向的是有规模的农场,也有专门的设备去检测,也能承担得起检测的成本;在关键的采购岗位上,大规模的厂商会设置相互监督、制约的人员;作为大规模资本,预制菜厂都是有商誉的,不会为了小利铤而走险,得不偿失。
事实上,关于预制菜进入校园的问题,公众意见一直存在分歧。一方面,一些家长和公众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持质疑态度,担心长期食用预制菜会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的人觉得不应一刀切地取消预制菜进校园,而是应提供多种供餐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连日来,已有多地家长通过当地问政平台表达自己的担忧,并要求有关部门针对预制菜是否进校园的问题给出明确态度。
9月11日,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姜元韶做客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行风在线》节目时就表示,目前,青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没用预制菜,也不准备使用。
9月17日,海南12345热线在回答市民有关预制菜进学校的问题时透露,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做了联合部署,不支持不鼓励预制菜进校园,将全力保障校园食品健康安全。据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介绍,预制菜主管部门是农业农村厅,不允许流入校园问题由教育厅负责。而海南省教育厅已在答复中透露,目前该厅没有相关允许预制菜进校园的政策。
9月18日,对于市民的疑问,湖北天门市教育局回应称,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均以学校自营方式供餐,食堂饭菜现场制作,按照《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规范操作。学校配备有食品安全副校长、食堂管理员,食堂原料采购至供餐全过程由学校控制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教育局不定期对学校食堂进行食品安全巡查。
广东碧桂园实验学校校长陈钱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反对预制菜进入校园。他认为,预制菜是一个新事物,对人的健康影响尚未得知,“一定不可以在孩子们身上做实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他们的饮食安全必然的联系到身体发育和健康,因此,在引入预制菜之前有必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检测是不是满足学生营养要求。他说,若无法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草率地引入校园必然会遭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我国预制菜行情近几年持续火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国家发改委近期出台的“扩消费20条”也提出“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快速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据央广网在文章《预制菜,不妨先预制规矩》提到,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截至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达6.4万余家,46.8%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多地已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模式。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投资人、创业者、企业家的目光。据艾媒咨询统计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诞生了三万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新品牌不断涌现。2021年4月,中国“预制菜第一股”知味香上市,两年间,获得千万级投融资的预制菜品牌、供应链平台不胜枚举。
据公开消息,中国政府采购网曾于今年7月28日发布了一则“江陵县教育局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公告显示,预算金额3000万元采购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
9月20日,纵览新闻记者在江陵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查询发现,该网站于9月19日下午发布了《江陵县教育局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二次招标)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公告显示,中标供应商为荆州市楚膳供应链有限公司,地址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沿江产业园楚江大道79号,中标(成交)金额为97%,服务时间为一年。按招标公告中项目预算金额3000万元计算,中标金额应为2910万元。
看中预制菜这一“香饽饽”的还有多地政府。广东、山东等地政府部门竞相出台政策支持当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大连、肇庆、湛江、诸城、寿光等城市更是喊出了要打造“预制菜之都”的口号。
盛产牛羊肉、枸杞等农特产的宁夏7月初发布了《快速推进预制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宁字号”预制菜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眼下,宁夏近200家预制菜加工销售企业正争相在这条产业新赛道迸发活力。截至目前,推向市场的“宁字号”特色产品有451种,其中肉制品233个、蔬菜制品81个、米面制品52个、酱类制品20个、其他制品65个,涵盖净菜加工、酱泡菜、枸杞芽菜、分割牛羊肉、速冻面点、熟食预制菜等品类。今年8月,在调研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强调,要全力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安全质量第一,强化科学技术创新支撑,打响“宁字号”预制菜品牌,让宁夏更多好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市场发展的同时,产业相关方应该明白家长学校使用预制菜归根到底还是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存疑,因此全力发展预制菜的同时仍需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生产标准,把关菜品质量,从源头上保障预制菜产品的安全,方能消除家长的抵触情绪。
(资料来源于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周刊、央广网、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央视新闻1+1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