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发成果 一年产值4亿
46岁,现任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创新工程师”。长期从事电机设计开发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近五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参与或主持的《YCE2系列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等科研项目获得诸多奖项,撰写的多篇相关论文,无论是学术性还是实用性都颇受赞誉。 4月18日,全区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召开,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表彰了10名在全区所有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汪同斌就是这里面一位。近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要了解汪同斌,就必须提到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力盟)。作为该公司研究所副所长的汪同斌,业务能力突出、敢于挑战技术难题。 我市轨道交通系统很发达,各条线路交错纵横、四通八达,但几年前,机组的重要零件几乎都靠进口,成本很高,市里因此提出了《轨道交通电牵引系统国产化项目》,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2012年,汪同斌开始对项目中的牵引电机进行设计开发。但当时存在的最大难题是,引进的技术很先进,国内的工业制造水平却跟不上,材料、生产线都比不上欧美水平,更别提用国产材料来替代,这一个项目几乎是从零开始。 如何用现有设备生产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牵引电机?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只有用大量的试验来弥补,汪同斌特意谈到了薄壁件的工艺流程。一个圆环直径在200-300mm,薄壁件的厚度要控制在5mm,且精度要求严格,变形度只能控制在0.1mm以内。选材就成了第一个难关,因为要满足机械性能,只能不断尝试,几乎所有型号的合金材料,汪同斌都带着研发人员试了个遍。然后是材料的处理、定型,热处理参数有很严格的限制,虽然中途有外国专家从旁指导,但由于材料不同,专家的经验根本不适用,车削加工、旋转速度、加工量的标准,对于使用国内材料的研发组来说,只能参考。 经过近两年的技术开发,汪同斌所主导的研发小组,实现了牵引电机的本土化制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纯进口节约了近一半的成本,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电机设计开发能力。而他们所制造的牵引电机,最终用到了轨道交通6号线号线的列车中。前几年,赛力盟的生产研发以三级能效电机为主,但随着近几年国家环保政策的需要,耗能高的三级能效电机将逐步被淘汰,如果不革新,企业就是死路一条。为了走在市场前面,赛力盟开始投入资金进行二级能效电机的开发。当时,行业内的开发方式有两种,联合开发和独立开发,汪同斌带领的技术团队几经考虑,选择了自主性强但难度更大的独立开发。 最终,一款节能高效的高压电机亮相,也代表着赛力盟正式步入二级能效电机时代,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领先的。从落后到与国内国际齐头并进,可以说,赛力盟因此在国内市场上站得更稳。而赛力盟新研发的这个电机,也被广西铝业所认可,用这个电机代替了能耗高的生产线。这项技术,让赛力盟每年几乎节省了5千万的费用。 毋庸置疑,企业未来的发展,专利起着核心竞争力作用,在与国外公司谈合资、并购时,对方会问你有没有专利、有多少专利;在竞标时,产品的知识产权状况也会起到根本性作用;国家项目申报,专利是必需的条款和门槛。而汪同斌近五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能够说是成绩斐然。 汪同斌主导的所有研发,都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基准,《10kV大中型高压异步电动机》,年产值近4亿元;《Y、YR、YKK、YRKK系列升容电机》,功率密度大,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压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低,利润高,年产值近8000万元…… 多年从业,汪同斌的生活几乎与工作分不开,有时候彻夜的调试之后,做梦都梦到监控屏上的数据,虽然工作不轻松,但毕业后就在电机设计与开发岗位上扎根的汪同斌,却始终不舍得离开。“只要脑子还转得动,就要继续干。”汪同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