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如何进行日常感控管理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已经结束,距离新冠疫情爆发已经一年之久,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出行,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这离不开国家的正确引领,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抓好经济效益。
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需要一手抓日常医疗诊治,一手抓疫情防控,院前急救是医疗急救的重要一个环节,因为面对的都是未知患者,需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做好医疗急救工作,保证患者安全转运到医院给予相应的诊治疗。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4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汉斯•克鲁格23日表示,新冠大流行将于2022年年初结束。不过他同时强调,这只是一个预测,因为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情况会如何发展。
感染源:病毒携带者、无症状感染者,都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人群,如何做好在医疗机构内或者在医疗健康服务过程中不传播他人。这对于医疗机构内院感防控是很大的考验。
感染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
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包括本次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
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接触传播:易感者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感等。
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虱子、跳蚤等,在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让易感者获得感染,如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等。
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应用血液制品、分娩或等传播,如疟疾、乙肝、艾滋病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多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到2025年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具体指标如下:
医院感染控制大家并不陌生,针对院前急救感染控制并没有引起业界关注,这就给院前急救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在院前急救和院内诊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院前急救对于急救人员是得心应手,谁来监管院前急救感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呢?今天小编进行整理一下,仅供各位参考学习。
指针: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之后;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或污染环境表面之后;摘脱个人防护装备时。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宜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双手,并按消毒剂说明书描述的消毒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七步法洗手,然后可按上述方法进行手消毒。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应先洗手,再进行卫生手消毒。每次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时,双手至少揉搓15s,每一个步骤至少重复5-10次。
标准防护(一般防护)。适用于日常转运普通患者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医用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基本防护)。适用于转运以发热和呼吸道相关症状为主诉的患者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鞋、隔离衣、戴医用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级以上),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日工作结束时建议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加强防护)。适用于转运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医学隔离点密接人员等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医用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级以上)、双层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医用防护服、胶靴、靴套。消毒人员佩戴的外层手套建议佩戴长筒橡胶手套,防护服外加穿一次性防渗隔离衣或防水围裙。转运任务结束后严格按区域进行个人卫生处置,注意口、鼻腔黏膜和眼结膜的卫生与保护。
三级防护(严密防护)。当急救人员为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等病例实施吸痰、气管插管等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可采取三级防护,即在二级防护基础上加戴正压头套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在防护服外加穿防渗性隔离衣。
1、氧气湿化装置、呼吸机管道、负压吸引管道等用品建议采用一次性医用耗材。
3、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吸痰器、温度计、听诊器、喉镜、简易呼吸器等可用75%乙醇或同等效果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应擦拭2遍。
(1)通风:在患者病情耐受的情况下,非负压救护车应加强转运中及转运后的开窗通风和/或机械通风。
(2)紫外线照射:用移动式或车载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因紫外线照射消毒易受温湿度、环境清洁程度影响,可适当延长照射消毒时间1小时以上。
(3)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消毒:转运发热或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需对转运车辆车内环境及物表进行空间-物表联合消毒。采用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器,使用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先表面后空间,循序进行。在空气及表面消毒时要求在密闭空间里形成浓雾并注意药物用量,喷至均匀湿润为度。
(4)干雾过氧化氢消毒:转运发热或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采取的强化终末消毒措施。使用5%-8%过氧化氢喷雾消毒,用药量5-8ml/m3,密闭作用1小时-1.5小时,充分通风后清水擦拭。
(5)车内地面、物表消毒:转运普通患者(非发热、传染病患者)后,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救护车内环境及物表。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转运发热、有流行病学史、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使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救护车内环境及物表,作用至少30分钟后去氯清洁。驾驶室与医疗舱消毒清洁用具应严格区分使用。
转运途中根据条件及患者病情开窗通风和/打开排气扇→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开窗通风和/或打开排气扇→返回急救站由专人处理车内明显污物、医疗垃圾等→使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扶手等患者重点接触的部位物表,消毒车内地面,对使用后的急救医疗设备、物品进行消毒→在指定个人卫生处置区域摘脱防护用品→做好消毒、医废处置记录。
①完成任务后,非负压救护车返回途中根据条件可开窗通风和/或机械通风,负压救护车应保持门窗密闭,负压持续开启。如负压车内配备车载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可由驾驶员在驾驶室操作,关闭负压,开启消毒装置并计时(医疗舱无人状态下)。
②车辆返回洗消地点,驾驶室的车钥匙、通信手机、出诊移动终端设备等物品应放在指定地点待专人消毒,严禁带入个人卫生处置区域;车外部门把手等部位应重点消毒,可用75%乙醇消毒液或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后去氯清洁。
③驾驶室消毒。可参照医疗舱消毒方法,宜选用擦拭方式消毒或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消毒。注意对驾驶室仪表盘、GPS显示屏等装置的保护,建议使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消毒。
④医疗舱消毒。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500mg/L二氧化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车内环境、物表,作用30分钟后去氯清洁,配合紫外线辐照设备空气照射消毒≥1小时,达到终末消毒效果。有条件者,可使用超低容量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或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喷雾消毒,达到静置密闭时间后,再通风、清洁。
注意不能用消毒剂喷雾消毒的车载精密仪器设备,应用一次性隔离单覆盖。去除隔离单后,再用腐蚀性较小的有效消毒剂如75%乙醇消毒液等进行擦拭消毒。一次性隔离单按照医疗废物规范处置。
⑤进行车外部冲洗消毒,可以选用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或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喷雾消毒。
黄色垃圾桶:救护车内应配备脚踏式医疗废物桶,用于收集执业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做到日清日结,按照规定进行收集、包装、暂存和转运。
锐器盒:用于收集有创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针头、安瓿以及其他锐器、需要放置在防渗漏、防穿刺的利器盒;需要注明开启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生活垃圾桶:用于存放感染性废物以外的其他垃圾,传染病患者的生活垃圾一律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置。严禁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现象。
其他:日常出诊产生的医疗废物不得遗留急救现场,应该带回站点按照规定进行处置,如果转运发热、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产生的“新冠医废”严格分区暂存管理。新冠医废双层鹅颈封扎后,应特殊标注“新冠医废”。处置人员做好防护,安全运送,加强暂存场所及运送、暂存设备、物品的消毒清洁,严防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而造成疾病传播和安全风险。
分区管理:急救站点应该区分生活区、办公区、物资储备区,每次通风至少30分钟以上,同时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或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洗手设施:办公区域及急救站内应设置洗手设施,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工作人员手卫生。洗手设施应为感应式或脚踩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洗手处应粘贴标准洗手示范图,配备洗手液,建议使用干手纸巾干手。
环境消毒:办公区域地面、物表消毒,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喷洒或擦拭消毒1-2次。物体表面可以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等有效消毒剂,
清洁工具:例如墩布应该按照区域进行分类放置和清洁,抹布需要分区使用,分开消毒清洁。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操作过程中,发生手套撕裂、破损,应立即脱去手套后进行卫生手消毒,更新手套。
(2)被肉眼可见的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物直接污染眼睛、呼吸道黏膜、皮肤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漱口。皮肤暴露先去除污物,再用0.5%碘伏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生理盐水清洗干净。
(3)外层污染防护用品接触皮肤或头发时,立即用含醇手消毒剂消毒接触位置。
(4)防护服如发现开裂与破损,立即用75%乙醇喷洒或速干手消毒剂涂抹破损处(喷洒或涂抹范围大于破损处直径的3倍)。
(5)当防护口罩松脱、护目镜松脱或严重起雾时,应立即更换。如口罩松脱造成呼吸道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漱口,再用0.5%碘伏棉签轻轻旋转擦拭鼻腔。
(6)手套破损且有皮肤损伤时,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重新戴好手套。若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需对暴露源进行相关监测,必要时预防用药,并做好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7)呼吸道直接暴露(若暴露源患者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时):需按密切接触者单间隔离管理,按规定检测核酸,期间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则转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若暴露源患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则为低风险,暴露者可解除隔离。
(8)转运过程中如发生低风险暴露,可根据情况按个人防护用品异常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无需隔离,需自我监测症状,有症状时随时报告。
少量的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处理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